那年今日【05月04日】
  • 资讯
    大数据调查,趋势将会如何?——信息图 【图片来自:云图网】 查:据国外商业智能软件开发公司Jaspersoft调查,投资在大数据上的规划和资金都在逐年上升,36%的人有投资大数据的计划,大数据前景大好,最受欢迎的大数据类型是CRM,金融领域和电子商务。
    资讯
    2014年05月04日
  • 观点
    在线教育来袭,传统教育还能淡定吗? 【文章来源:钛媒体】 在线教育会被互联网巨头们颠覆吗?过去一年间,互联网公司纷纷挤入在线教育市场,仿若在线教育将成为下一个如同互联网金融般炙手可热的点。那么,在线教育市场究竟有多大呢?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管窥见豹。 在线教育市场有多大? 目前,在线教育市场规模正在出现跨越式增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预计达到924亿元,到2015年将超过1600亿元。 资本市场的投资热度也有增无减,清科数据显示,2013年至今中国在线教育领域投资案例共25起,总金额约1.97亿美元。而2012年投资案例数目仅8起,涉及投资金额为1700万美元。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众多在线教育网站获得数额较大的投资。比如51Talk、沪江网、91外教网、多贝网、猿题库等,都获得了融资,数额从数百万到上千万元不等。 用户规模稳步扩大,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国内在线教育用户人数已经十分庞大,2013年达6720万人,同比增长13.8%。随着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在线教育用户网络学习习惯的养成,用户规模还将有持续增长,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12032.6万人。 来自网易教育和有道联合发布的《2013中国在线教育新趋势调查报告》显示,七成白领有在线教育需求,可能成为在线教育井喷点。并且,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的比例达到86.1%,首次超过书籍82.9%的占比。 与此同时,来自美国市场研究机构Ambient Insight发布报告显示,亚洲是全球在线教育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增长速度高达17.3%,其中中国的增速排名位列全球第十位。 以上这些数据,放佛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事实——在线教育市场大有可为,分羹要趁早! 但是请STOP,不妨暂时打住——试问,互联网公司果真有颠覆在线教育的实力吗?对于在线教育最关键的两个因素教学质量和价格,互联网公司有优势吗?再进一步讲,自古以来所强调的“百年树人”教育,被互联网猛然加速后真的能效果好吗? 互联网的推进器是不是会揠苗助长,又会不会像催肥的肉猪。且让我们先看看在线教育市场的强需求,互联网公司又是否都能满足。 在线教育的强需求 新浪教育联合尼尔森市场研究发布的《2013中国在线教育调查报告》(下简作《报告》)显示,“教学质量”是用户在选择在线课程时最看重的强需求,其次是“价格”。 将价格因素做到极致,就是免费,甚至倒贴钱。免费已经成为互联网比较成熟的模式,无容置疑。倒贴钱,如嘀嘀打车和快的打车不仅免费使用,还给用户和的哥倒贴现金。这是短期打开市场的竞争手段,但是长期来看,免费是否能有效推动行业增长才是关键。 互联网公司能为教育带来什么?在线教育突破传统教育环境的藩篱和地域阻隔,这能否使得学习人数激增?免费策略,是否能够带来的更多的学习人群? 不过,在线教育不同其他互联网领域,免费能否保证好的教育质量?免费是否只是一时的噱头,目前教育市场的很多免费,仅仅为某门课程最初免费试听几节,接下来却需要付费购买。并且,打着免费旗号,如果内容仅仅是UGC的水准,这反过来会贻误用户的学习时间和更好的学习机会。正所谓“名师出高徒”,优质的教育内容就如同名师一般,能够让用户学习起来事半功倍。 譬如,当一个感兴趣法语的同学,囊中羞涩,报不起昂贵的线下法语班学费,于是转而花了一个学年时间在网站上学习,可是等碰到了纯正的法国人后,才发现自己学的是比较OUT的乡下口音。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体坛里的日本名将福原爱,说着一口东北味的“普通话”。 的确,UGC和PGC,这是在线教育隐形的门槛,他们之间在内容质量上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目前,为解决互联网公司在教育内容方面的“先天缺钙”。互联网公司普遍选择与教育市场上既有的优质品牌战略合作,如阿里注资已发展十年的TutorGroup;腾讯选择联姻新东方,利用新东方成熟的授课模式、课程内容和教师资源;百度与教育机构合作免费视频直播课程,并联合教育部推教育文库,为教学内容的提供进一步保障;人人公司则与万门大学合作,主推由专业志愿者原创的、适合互联网学习和使用习惯的免费在线教育内容。 价格上,百度、人人公司、YY均发出了“免费”之声。腾讯由于与新东方合作,短期内推免费课程的可能性不大,阿里目前的在线教育战略为搭台唱戏,提供平台让课程内容提供商入职,但这些提供商大都已收费为主。 《报告》调查显示,用户对在线教育花费的承受能力不强,约八成在线教育参与者月花费在500元以内,加强市场培育,探索盈利模式势在必行。在互联网领域,免费一向最有助于培育市场。教育类型中,职业技能教育、英语培训和中小学课外辅导参与比例较高。腾讯依托新东方,在英语培训上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沪江网校在网络英语培训上良好基础和品牌知名度;阿里投资的TutorGroup则在中小学课外辅导方面具有优势,新东方在此教育类型中也有一定涉足,同时人人所支持的万门大学接下来也将在中小学课外辅导方面发力投入。职业技能方面,YY教育则处于领先。 值得指出的是,教育是百年大计,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线教育公司率先满足其发展所必需的强需求,这固然无可厚非。但是真正的教育却不应是功利的,而应是普惠于民的。目前,市场上的在线教育还主要以应试需要和就业技能培训,但这仅仅是教育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教育需求仍然亟待满足。 互联网公司的“教育玩法” 在线教育市场虽然很大,但是质量和价格这两个因素真心会因为互联网公司的加入,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吗?不过,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公司的加入,让在线教育变得更加有看头,让这个领域迎来了更多变局和颠覆的契机,即时目前仍旧胜负未定。值得引起注意的是,一股“免费”潮势必将席卷整个在线教育市场,并迎来一场颠覆式创新。所谓颠覆,就是让原本昂贵的东西变得免费或价格低廉。互联网公司玩在线教育,屡试不爽的“免费玩法”不可避免。 阿里巴巴集团“坐拥平台收租子”的心态已经根深蒂固,所以其试水在线教育也采取了相似的做法——去年8月淘宝教育平台产品“淘宝同学”启用二级域名,主打电子课堂模式。该平台聚合线下教育O2O及在线教育视频直播等功能,全面涵盖课程辅导、职业培训在内的主流教育产品和其他非主流教育产品。今年年初,阿里领投了在线教育网站TutorGroup的B轮融资,以1亿美元的额度成为在线教育界最大的一笔融资。据悉,TutorGroup成立于2004年,总部位于上海,提供各种在线语言学习课程。阿里方面表示,淘宝已经开通了淘宝同学服务,TutorGroup将与淘宝同学产生协同效应,开展合作。投资TutorGroup使得阿里完善其对在线教育市场的布局。 另据公开资料显示,阿里旗下在线教育资源在2013年销售额为3.3亿元,其中三分之一是教材教辅,另外2亿是课程销售,已经有150家国内培训和在线教育平台入驻,包括沪江网、环球网校、优米网、学大教育等。 今年年初,百度教育频道新增了全部基于视频直播授课的模块“度学堂”,由入驻的教育机构提供“免费视频直播课程”,而早在去年就对传课网进行了B轮投资。近日,百度文库上线全新“教育文库”频道,这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百度携手合作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案例之一。 对百度而言,在线教育是不可错失的市场。因为教育培训类广告一度成为仅次于医药类的第二大广告。并且在百度移动端的收入中,教育领域搜索广告也占据着重头戏。提高百度在线教育的话语权,一方面能吸引更多教育企业的广告,并且有助于探索在线教育领域更多的盈利点。从今年两会时,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CEO的李彦宏向大会递交的提案内容,也不难看出百度对在线教育的志在必得——关注在线教育领域,希望要求直辖市、省会城市中小学校教案、试题等教育资源免费上网,推进教育平等。 腾讯的加入,让在线教育的火药味愈发浓烈。事实上,小马哥的智囊团早已把在线教育的钱景向其洞悉明了,腾讯对在线教育打的算盘不少——近几年,不断尝试在腾讯既有产品中营造在线教育的场景。譬如,去年从QQ2013 Beta3版起,腾讯就升级群聊和群视频,陆续加入多人视频、群应用等功能并快速迭代。去年11月,腾讯在QQ群加入教育模式,并在北京的一所小学开始试点。今年发布的QQ5.2体验版中加入PPT涂写、标记重点等功能,并使用“让远程课堂更生动”的描述,其进军在线教育的野心已经非常明显。近来,腾讯又将和新东方合作,进军在线教育领域。近日,腾讯QQ群增加了群支付功能,这一举措,无疑是为QQ群在线教育授课铺平了道路。 腾讯在线教育的优势,在其覆盖的学生和年轻群体基础。这部分人多有很强的教育需求、并且愿意为之付费。此前业内分析微博和腾讯的用户区别时,称前者是精英群体,后者是草根群体。在线教育领域,却是草根群体的强需求。 同样做免费在线教育的还有YY,其趁着3Q大战腾讯无暇顾及的契机发展壮大,如今其将于在线教育市场与腾讯短兵相接。近日,其高调宣布成立100教育独立品牌,提供免费实时在线互动教学服务,计划在两年内投入10亿元人民币(YY目值总市值约35亿美元)。这个量级的投资额,以及“课程免费+上完课还送100块”的营销策略足够有噱头,但是免费的在线教育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前期投入大、收效微,别最后免费培育了用户,却为腾讯做了嫁衣。YY免费在校教育的盈利模式待考。 人人公司从2013年面对现实更加专注于自己大学生和年轻一代的核心用户后,这个在我看来从用户基因上更符合做在线教育的公司,也在4月中旬正式对外宣布,将通过人人网、56视频网站等资源全力支持在线教育平台“万门大学”的建设,发力在线教育。据了解,人人所支持的万门大学是是由专业志愿者原创的、适合互联网学习和使用习惯的免费在线教育平台,已经成立一年半时间,最早是建立在人人网的公共主页,由于其课程的趣味性吸引了很多学生关注。但万门大学的“免费高等教育平台”愿景,面临国内激烈竞争的创业环境,在发展速度和扩展性上都遭遇挑战。人人公司的的支持,让万门大学在课程设计、聘请专业老师授课以及视频剪辑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资源对接。当然,人人网所面向的学生群体也正是受教育的群体,通过对免费、适合网络使用习惯的课程的投入,有助于加强用户活跃度和用户粘性。 当然免费是个故事,不是谁都愿意轻易尝试和接纳,尤其是对于投资方。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免费的故事也很难生动地讲下去,也难以让更广大的用户受益。 在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在线教育市场外,还有两股势力,是传统教育企业互联网化的代表。一类是沪江网、猿题库等垂直类在线教育产品,其目前部分已获得投资,并且如沪江也积极入驻到互联网公司的在线教育平台;另一类则是新东方、学而思等传统教育巨头,其中新东方通过与腾讯联姻,欲求深度试水在线教育。学而思的在线课程业务营收目前占据其总营收比大致为3%,并且占比的增速比学而思整体营收增长率还高。但是其在线教育思维或尚停留在“在线付费、按课程付费”简单网校阶段,其在线课程只是搬到网上,并未让互联网深入影响在线课程的设计和开发,恐难追赶上互联网公司在线教育的思维和玩法。综合来看,新东方和学而思等传统教育巨头,已经习惯课程售卖的收费模式,一旦免费的潮来袭,他们都会尾大难掉。 而在全球在线教育领域热点频出,除了谷歌去年上线的C2C在校教育平台Helphout,该平台拥有计算机、烹饪、兴趣爱好、健康等多个模块,且任何用户都可以申请“Create a Helpout”。近期,谷歌则投资在线教育公司Renaissance,美国在线教育公司2U和国内IT培训机构达内科技也提交了上市申请。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2009年成立的KHANACADEMY(可汗学院),五到十分钟,称为自学工具,与线下实体教育有着明显的分工区隔,对学生进行差异化辅导。 历来教育都是一个要长期坚持的事情,互联网大公司选择和已经成型的培训机构合作,这仅仅是线下培训生硬嫁接到互联网的初级阶段;而新兴公司抱着“爆款”和“免费噱头”的速成心态,最终也不一定能能获得口碑和信任,对于创业小团体的人才流失、持续经营能力和内容质量稳定性,都存在挑战。 盈利模式初探 据了解,目前在线教育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 首先,内容售卖收费。即直接通过售卖在线课程内容收费。对于C2C平台,则通过对平台上的付费课程视频进行抽成盈利。这对课程内容有高质量的客观要求,需要是依靠专业性极强的、有独特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内容而向用户收费。 其次,平台佣金收费。在线教育开放平台,通过吸引教育机构入驻开办网络课堂,进而对这些教育机构收取佣金。 再次,广告模式收费。平台积聚人气之后,通过网站广告售卖盈利。其形式繁多,从横幅、图标广告,到Flash多媒体动画等多种多样。从收费的方式来看,现在比较受欢迎的是按点击次数收费,Google和百度等搜索引擎网站都是主要采取此类广告方式。 第四,增值服务收费。譬如个性化一对一辅导、一对一答疑,以及为学员提供考试服务、就业咨询等服务收取费用等。 第五,软件一次性收费或包月收费等。主要为移动终端的软件安装。 有分析报告指出,在线教育一般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其现金流情况较好。若找准合适的定位和收费模式,盈利能力将十分突出,例如韩国Megastudy的净利率一度高达30%。 综合来看,在线教育的市场潜力足够广阔,互联网公司的加入,给了这种潜力以一种更快的速度挖掘出来的机会。但是如何摆脱将线下培训搬到线上的简单粗暴做法,让互联网对教育产生更加积极和深远的刺激和影响,是互联网公司该去思考的重点,也是在线教育大发展的机会所在。目前,互联网公司正通过与优质的教育品牌或内容提供商,进行一场跑马圈地竞速赛,谁能统筹兼顾对教学质量和价格,或能帮助其占据在线教育的先机。好在,教育本来就是要长期的事情,不妨放长线来看。
    观点
    2014年05月04日
  • 资讯
    行情不佳 云存储公司Box或推迟IPO 【文章来源:腾讯科技】 [摘要]整个软件类企业的首次公开招股都陷入了困境,2014年至今,软件类企业首次公开招股后平均累计跌幅达到了20%左右。 投资人对云软件厂商的偏好正在逐步减弱,这对筹备进行首次公开招股(IPO)的云存储服务提供商Box而言不是什么好消息。受投资人对科技股的需求突然减弱的影响,这家公司已经推迟了首次公开招股计划。   Box在今年3月24日提交招股说明书,筹备最快于今年4月初进行首次公开招股。不过接近Box的消息人士透露,该公司已经把首次公开招股的时间推迟至今年6月,而且目前尚未确定最终的时间。Box发言人对此表示,公司当前处于IPO缄默期,不会对市场传闻发表任何评论。   云软件厂商股价在美国证券市场的下滑已经进入第二个月。投资人此前曾满意于人力资源和财务企业云应用提供商Workday等公司连续的亏损,但保持营收的高速增长。但是曾几何时,对许多投资人而言,“云”已经从一个不可思议的词汇转成为肮脏的词汇。   自Box提交招股说明书至今,Workday股价累计跌幅达到了大约25%;生命科学行业的软件即服务巨头Veeva Systems股价更是下滑了大约36%。风险投资公司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追踪的37家已上市云计算公司,在过去两个月中累计市值损失了580亿美元。   投资人先前购买云软件厂商的股票,看中的是它们的增长率、可预测的营收流,期待着它们能够进入相关未开发的技术领域。绝大多数的云软件厂商均未实现盈利,且营收不足。如今,同样的特质将会得到投资人更严格的详查。资产管理公司Stadtler Capital Management LLC总裁凯文·德特勒(Kevin Stadtler)表示,“18个月之前,没有盈利途径的企业能够轻易进行首次公开招股。这样的市场已不复存在。”   Box亏损的业务模式和潜在的首次公开招股成功已经成为了市场热议的话题。创新企业的高管们和投资人一直闲聊着Box是否会超越内容管理与文件共享服务进行发展,因为包括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都对该领域虎视眈眈。他们还关注着Box每获得1美元的营收,需要投入1.38美元的销售人员、营销和相关支出,这种模式能否打造出持久的客户群。   Box超高的资金消耗率,意味着这家公司不可能无限期的拖延首次公开招股。投资公司Sica Wealth Management总裁兼首席投资官杰夫·席卡(Jeff Sica)表示,作为可选择的替代方案,Box可能会探索把公司出售给一家科技巨头的问题。席卡表示,微软和苹果均有可能成为Box的潜在收购方。他还预计,如果Box进行首次公开招股,市值将不到50亿美元。   截至目前,苹果、谷歌与微软均对此报道未予置评。   Box仅仅是许多筹备进行首次公开招股的明星云软件和计算公司中的一员,它们均已提交了机密的招股说明书。其它公司还包括了云计算客服应用商Zendesk,移动应用安全公司Mobile Iron,以及大型数据中心网络设备生产商Arista Networks。   对Box和这些公司而言,当前最大的困难或许是同类公司股价近期的暴跌,可能会给他们首次公开招股的前景蒙上阴影。投资公司Greenhouse Funds LP首席投资官乔伊·米莱诺(Joe Milano)表示,科技公司当前的估值都已超高,导致投资人开始抛售持股。他表示,包括他在内的一些投资经理,已经把注意力投向了能够通过宏观经济复苏获益的便宜的股票。   企业/社交软件提供商Jive Software首席执行官托尼·辛格勒(Tony Zingale)表示,“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变化的仅仅是市盈率。”与一年前的股价相比,Jive Software当前的股价仅为当时的一半左右。该公司股价在4月份曾创出6.84美元的新低。   让Box首次公开招股雪上加霜的,是整个软件类企业的首次公开招股都陷入了困境。Dealogic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至今,软件类企业首次公开招股后平均累计跌幅达到了20%左右。(明轩)  
    资讯
    2014年05月04日
  • 资讯
    微软收购新西兰云计算公司GreenButton 【文章来源: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2日下午消息,微软周四宣布收购新西兰高性能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GreenButton,并将把该公司的技术整合到Azure中。 GreenButton创立于2006年,该公司CEO斯科特·休斯顿(Scott Houston)当时在《指环王》三部曲中担任技术总监,他的任务是为这三部电影的大量动画效果建设渲染设备。 GreenButton CTO戴夫·菲罗斯(Dave Fellow)说:“这就是我们的起点,我们源自电影《指环王》。但我们从早期就与很多生物科技公司合作,并在勘探、工程和金融行业从事了大量工作。” 微软高管麦克·尼尔(Mike Neil)指出,GreenButton可以按照用户的需求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让用户通过微软的Azure云计算服务管理需要大量计算资源的任务,包括数字动画、3D油气勘探图像、DNA测序和药品设计,以及金融行业的风险分析等。 GreenButton的易用性在业内享有盛誉,Azure平台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使用这项技术。(书聿)  
    资讯
    2014年05月04日
  • 观点
    BYOD趋势下企业需重视移动安全策略 【文章来源:三影塔CIO之家】 科技的发展速度总是让人始料不及,IT消费化的潮流也越来越明显。当乔布斯拿着苹果手机在发布会上侃侃而谈的时候,当雷军在小米发布会上一遍遍呐喊"碉堡了"的时候,我们都知道是时候需要改变了。而改变也正在发生着--BYOD,这个时尚的办公理念在移动计算设备日益风行的大潮中强烈地改变着办公人员的工作方式。如今,许多公司已经开始鼓励员工BYOD以便提升工作效率,同样不少员工也开始尝试自带设备用于工作。 但是,BYOD在给企业和员工带来便利和效率的同时,随着员工移动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企业移动设备和移动应用的大幅度增长,员工越来越频繁地用它访问企业网络和数据,这就必然把企业和个人的敏感信息置于安全风险之中。 不到三分之一的企业设有PIN码或普通密码来保护企业数据,而同时,26%的企业并未使用公司企业数据加密服务或在线自助设备管理,来保障BYOD状态下移动信息的安全,将近43%的企业数据和移动设备处在不安全状态。因此,要利用好BYOD这一时尚办公方式,企业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策略予以保障。最重要的是需要制定BYOD安全政策、建立BYOD标准以及加强与用户的安全意识沟通这几个方面。 从移动终端上来看,要保证设备的安全、设备上应用的安全,以及存储在这些应用和设备上的数据的安全。针对目前移动设备平台很分散、应用众多的特点,企业首先要从内部将离散的平台、非统一标准的平台集成到一个安全管控的平台上,形成统一的安全管控。对于用户来说,在移动设备固件推出后,系统和应用程序应当及时接收更新,随时检测到漏洞、新版本,并将其尽快升级或者打补丁。 另外,对企业而言,公司需从制度和技术层面规范数据的存储,并加强用户的安全防范意识。培训员工安全使用移动设备,教育员工如何保护这些设备的物理安全,控制或限制员工从便携设备访问敏感数据等等。 随着BYOD不断的成为主流,企业需要对BYOD进行有效的控制,制定相应的策略与措施,才能规避风险,让其为企业更好地发挥"正能量"。
    观点
    2014年05月04日
  • 资讯
    国内主流HCM/e-HR厂商点评(五):奇正 【文章来源:张月强  人才管理SaaS研究】 你没有看错,奇正,e-HR厂商,而不是藏药奇正。 近几年进入e-HR领域的从业者可能不会知道还有这个叫”奇正“的公司存在。奇正却在中国e-HR历史上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第一个基于Oracle数据库的e-HR大型应用;中国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B/S架构的e-HR产品;中国第一个将e-HR剥离出ERP成为独立应用的厂商……但是,辉煌过后的奇正却给人留下了落寞的身影,以至于人才流失、客户流失、战略方向茫然,沦为跟万古等小厂商为伍至市场默默无闻。 高起点 互联网上仍然能够挖出来当年介绍奇正和其创始人王辉的江湖帖子。这篇帖子是这样写的: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的因素很多,“自信”也许是最基本的一条。王辉,奇正软件的创始人,对自己的事业,对奇正的行业地位,对e-HR的发展都充满了信心。 自信当然不是没有来由的,就如同客户对他的评价:技术实力雄厚,应用经验丰富,专业,敬业,负责任。早在10多年前,王辉就直接参加了国家863计划CIMS应用示范工程的重点项目(国家只设立4个项目),负责CIMS-MIS子系统,并直接参与了CIMIS-MIS 与其他几个CIMS子系统(CAD/CAM,FMS,QC等)的数据接口与系统集成的分析和设计工作。这些经历为王辉日后针对有关大型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些内容写的都很实在,红色背景、Oracle情节、PwC(普华永道)合作确实奠定了奇正的高起点,在IT浪潮尚未普及的1993年,能够进军管理软件行业,本身就是一个前瞻性极强、挑战极大的决策,同时,在企业应用规模很小SQL Server数据库仍然占据主流地位的时候,能够力排众议一步到位过渡到Oracle数据库,本身就需要极大的魄力。同时,在其中能够的e-HR业务中,王辉扮演着总设计师的角色,负责奇正大型e-HR 产品的分析、设计和研发以及产品功能的定位。对产品和市场的深入理解让王辉认识到: e-HR绝对不能作为一个单独的体系来发展,它的前途,一定是跟ERP整体体系的完美结合。 在金蝶、用友、东软等后起之秀还没有意识到e-HR市场的时候,奇正就起了个大早,将e-HR作为独立应用拓展,并且从架构设计、应用设计上均向国际知名厂商看齐,适逢善于市场运作的同行浮躁的呱噪,以不菲的价格和专业应用示人的奇正获得了市场的好评,一大批重量级的客户包括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等迅速被俘获,并且凭借技术的钻研,奇正也涉足了财务、ERP等领域。 曲高和寡 曾经看过一个模仿《大史记》拍摄的奇正内部年会的片子,幽默搞笑,充分体现了奇正融洽的文化和丰富的才艺。 在中国,高起点可能会栽大跟头。一方面是客户的不成熟所致,一方面是竞争环境的恶劣所致。高起点的奇正证明了自己的高起点未必能够赢得客户的掌声。 市场的培育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在中国客户习惯于数据库盗版,习惯于简单操作的年代,仍然拘泥于人事管理的年代,奇正注定是曲高和寡的角色。B/S架构对于电脑都未能完全普及的企业形同虚设,基于Oracle数据库确实能够解决应用的性能和安全性,但是在应用并不广泛的HR领域,基本属于高射炮打蚊子,价格不菲的license费用更让很多企业无奈的选择盗版。 致命打击的还不是应用的设计,而是Oracle收购了PeopleSoft,PwC与奇正的合作也随之终止,技术擅长的奇正无法依托国际巨头的中国本地化需求和销售覆盖来补充自身销售的缺憾,直接导致奇正仅能选择性的参与或者靠口碑营销。这种营销模式更加剧了奇正的“曲高和寡”,但也暴露了奇正的增长乏力瓶颈。创始人红色背景为企业发展奠定了起点高的基因,但也注入了“票友”的基因,对企业发展缺乏如饥似渴的发展欲望,束缚了奇正进一步壮大的动力。 落寞巨人 白富美最终要嫁人,幸运的白富美会嫁给门当户对的高富帅,不幸的白富美可能会屈尊下嫁给伪高富帅。 奇正应该输于不幸的“白富美”。2005年,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普利斯收购奇正软件,从此以后,奇正的业务从纯粹的软件拓展到了外包、猎头等领域。业务的多元化看似给奇正找到了新的出路,实则伤害了传统的优势领域,随着国际厂商Oralce、SAP在中国的崛起,土豪厂商用友、金蝶的大举杀入,传统的老牌e-HR厂商逐渐落寞,金益康、奇正、太平洋这些当年的弄潮儿逐渐被收购、被边缘、被落寞…… 总结 如果从产品架构设计上看,奇正绝对是国内厂商中排名第一并且甩出去后来者好几条街的的。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用户体验、应用功能超群,更重要的是系统的从架构上规划系统平台,包括可配置平台设计、工作流设计、报表设计、数据库结构设计、高并发性能设计等,奇正更是超越用友、金蝶之流无数倍。 奈何市场策略、销售策略的失误,资本力量的侵蚀,让奇正走向了崩溃的便于,迅速从一个一流厂商滑落到不入流的小厂商,可惜、可叹。
    资讯
    2014年05月04日
  • 硅谷
    初创企业投资分析平台Tracxn获350万美元融资 Tracxn是一个针对私人市场投资人推出的研究平台,该企业今日获得了35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为私募股权投资机构SAIF Partners。   该公司透露,本次融资所获得的资金,将用于该公司的分析师团队搭建工作,他们将继续跟踪全球范围内的初创企业。目前该平台共有30名分析师,该公司预计在今年年底之前,将分析师数量提高到150人。   Tracxn成立于2013年,创始人为前VC投资人Abhishek Goyal和Neha Singh。该公司会分析初创企业的各种数字,然后由分析师来处理这些数字,从而帮助投资人来做出投资决定。Tracxn认为将成为“初创企业信息领域方面的Gartner”。正如Gartner针对IT行业提供丰富分析一样,Tracxn针对初创企业提供丰富分析。   目前Tracxn的分析团队涵盖了多个垂直领域,例如企业设施、企业程序、技术、移动、消费者、金融科技和发展中市场等。VC可以选择她们感兴趣的领域在Tracxn上获得信息。   Singh表示:“我们的主要客户为VC、PE和企业的商务开发团队。例如,如果你想了解智能家居、分享经济或是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并且想要在这些领域进行投资,我们将能够为你提供丰富详实的数据。   目前Tracxn已经于超过50个风险投资机构达成了合作,例如Accel、Sequoia、Matrix Partners、Orios Venture Partners、Andreessen Horowitz、IDG Ventures、Menlo、Nexus Venture Partners、Norwest和Bertelsmann等。   Singh表示:“我们的分析师会针对某个领域内的所有企业进行跟踪和分析,统计这些企业在哪些方面正在尝试创新。因此投资人可以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内对这个领域有所把握。我们想要填补这种信息上的空白。”   目前该平台的主要市场为美国市场,他们大部分的营收也来自于这个市场。Tracxn向他们的客户收取月订阅费用。   SAIF Partners是一家著名得风险投资机构,目前拥有4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SAIF为企业提供种子轮、早期和成长期融资,主要面对印度和中国等国的新兴企业。截止到目前为止,SAIF已经为超过40家企业提供了投资,例如MakeMyTrip、JustDial、PayTM、BookMyShow和Urban Ladder等。   (via e27, 译/快鲤鱼,转载请标明出处)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硅谷
    2015年05月04日
  • 观点
    盘点校园兼职O2O:操着卖白粉的心,赚着卖白菜的钱 文/虎嗅实习生 杜暮雨   在线招聘已趋于成熟,各类招聘公司有行业、职能、人群的细分。在人才最贵的21世纪,大学生劳动力却显得异常廉价,对大学生兼职需求的企业却在日益增加,校园兼职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校园招聘行业被互联改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其中问题也日益凸显。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统计数据,我国普通、网本专在校人数总量4428.3万 ,其中普通本专科在校人数达2468.1万。由于大学生素质较高、工作积极性强、工资低廉,企业非常愿意付一点小钱来让大学生完成一些短期、琐碎的工作,而大学生往往认为兼职可以提前接触社会、锻炼自己,还能赚生活费减轻家庭压力,双方都存在很大需求。至于需求有多大,看看各大院校满墙的招聘广告和大量的学生兼职交流qq群就知道了。   为大学生提供兼职招聘信息的中介由此应运而生,但涉世未深、思想单纯的大学生在兼职过程中屡屡遭受各种坑害,中介却无法解决问题甚至其本身就是罪魁祸首。兼职体验差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   1. 企业、学生双方无法互相鉴别其可靠性,滋生不诚信行为   2. 中介利用信息掌控权强行乱收费   3. 兼职过程中学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究其原因,在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学生掌控信息不足且作为弱势群体容易被欺骗。   由于移动互联网促使信息透明、减少中间环节的特性,非常有利于改善大学生兼职市场,不少创业者纷纷进入这一领域。   这些产品虽然本质上仍是中介平台,但在信息透明化、过程可掌控、可基于LBS查信息等方面的确让大学生兼职体验有了重大改善。不过这一领域还远未成熟,尚未出现明显的巨头产品,且不少公司仅在其所处城市提供服务,产品之间存在同质化现象。   虎嗅对国内几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校园兼职O2O创业公司进行了盘点,希望能让你对大学生兼职行业有更新的认识。   兼职猫——信息广泛,新推出“兼职旅行”板块 【发展概况】13年开始研发,现产品下载量过200万,商家进驻45000家,全国覆盖近百所城市 【团队构成】团队创始人王锐旭系90后创业者 【融资情况】2015年1月获挚信资本数千万A轮融资 【保障体系】纯信息平台,没有保险及先行赔付等服务   兼职猫的招聘信息、用户和落地城市数量较多,但其兼职信息通过系统而非人工筛选,宣传中提及的“多重审查”,是指上传营业执照就会获得资质认证的企业,但不上传执照的企业仍能发布大量信息;这种方式让人想起了最早的58同城和赶集网,一样是对信息进行认证鉴定,但大家都知道发展到后期其所谓的“认证”已形同虚设。   兼职猫会基于用户浏览历史、个人信息做个性化兼职推荐。用户可以在应用窗口中和企业文字沟通。   值得一提的是,兼职猫新推出了“兼职旅行”板块,提供各种客栈、青旅的义工招聘信息,正好抓住了文艺青年们囊中羞涩、又渴望旅行的需求。   探鹿——互评机制+安全保证 【发展概况】2014年8月创立,刚刚获得天使投资;目前只在郑州投入运营 【团队构成】创始人周文华曾创办蓝领就业服务平台中劳网,联合创始人来自智联招聘,其他核心成员来自阿里、美团、百度糯米等公司 【融资情况】蓝驰1000万人民币天使投资 【保障体系】企业缴纳保证金,如果企业违约,探鹿担保先行赔付   探鹿试图营造企业、学生平等互通的平台,工作完成后双方可以相互评价,更客观的塑造企业、学生的信誉和能力。   在安全保证方面,招聘方必须缴纳保证金以免“放鸽子”,兼职信息全部由人工审核认证。学生、企业还可以在线上签约、支付工资,线上线下形成闭环。   相比之下,探鹿没有什么特殊的业务,而是着重对以上几个大节点的把控,试图让兼职过程更清晰。但能否让郑州的大学生买账,还要看安全和信誉彻不彻底。   同学帮帮——深度介入+网络社区 【发展概况】已覆盖南京、杭州百余所高校,累计户数12万,月活跃率60% 【团队构成】创始人殷海峰,此前曾参与创办飘信 【融资情况】2015年4月获得A轮融资金额数千万元 【保障体系】全程提供岗位争议解决,深度介入用工过程;出现薪资克扣等情况,经核实将提供先行赔付保障   同学帮帮所有岗位都有员工一对一担保,保证商家质量;有申请报名、结果通知、兼职上岗与上岗后岗位评价、工资支付等操作环节;在兼职类型、时间上可提供定制化推荐;根据学生数据构建“人才库”,向企业精准推荐人才。   其特色在于深耕用工过程的督导,包括学生上岗时间、工作表现、企业是否有违规行为等。此外,同学帮帮还建设了不同板块的社区,帖子主要是一些生活趣闻、工作感慨,想必是试图靠贴近大学生的内容吸引用户,但谁会专门进一个兼职APP里看灌水帖呢?   这种“奶妈级”的介入的确让兼职看起来更安全,若想不浪费人力成本,恐怕要针对用工过程的焦点建立员工服务标准才行。   一米兼职——“保送”上岗,手机打卡 【发展概况】2014年12月上线,26天后用户注册量破万 【团队构成】创始人刘旭元;联合创始人焦长应,曾任乐职网运营总监 【融资情况】2015年1月获数百万天使投资 【保障体系】所有用户求职信回复不超过24小时;兼职者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和客服联系安排业务人员帮解决。若发生克扣、不发工资情况,工作人员会实地考察,若情况属实则为兼职者先行垫付   同样是经过人工考察商家,必须有营业执照认证才可发布信息;一米会在工作完结后垫付工资,兼职者可在手机端打卡签到计算工时,商家确认后系统会立即把钱结算到个人账户,保证24小时内到账,支持提现。   一米兼职一大的特色是“保送”工作,提供一些无需面试的兼职,用户只要报名就能上岗。这种类似于“特卖抢购”的模式更容易把职位“卖”出去,也解决了报名难的痛点。   微兼职——另辟蹊径,众包兼职 【发展概况】2014年6月上线,获“2014年最受用户欢迎兼职APP” 【团队构成】创始人赵诚,原高德地图数据众包业务负责人 【融资情况】2014年11月获美林基金和泽厚资本数百万A轮融资 【保障体系】所有兼职职位均提前支付全额薪资   除普通兼职招聘信息之外,微兼职主要的业务是发布类似于填问卷、下载APP、起名、翻译短文等兼职,用户还可以发布寻人、寻物、寻饭馆等启示让其他用户帮忙。   这是把众包模式复制到兼职上,可谓一种创新,但收入通常只有几块钱,更适合在碎片时间完成。   职有我——传统中介疯狂转型 【发展概况】从传统行业出发,由早前的“橙色部落”更名而来,成立六年来累积了40万会员、4500家长期合作、60万人次的就职量 【团队构成】创始人刘占禹,原“橙色部落”创始人 【融资情况】2015年1月获150万天使投资   职有我的前身是一个传统兼职信息中介,作为被“颠覆”的一方,在倒逼转型互联网的路上大胆开创了“先行垫付”工资模式,学生在工作前就可以拿到工资。这一招可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想必是多年的行业经验积累和盈利给予了他这样做的自信。   58同城、赶集网曾将兼职中介搬到线上,而相比于分类信息网站,这些O2O产品又有如下变化: 1.58、赶集的管理力度和态度让低质量信息泛滥,如今这些创业公司都力图降低信息水分,建立自己的信誉。 2.移动端基于LBS的信息推荐更有利于用户找到合适的兼职。 3.签到、打卡和支付环节打通了交易环节的闭环,使平台不再单纯提供信息。 4.新产品在争议调解、异常情况赔付上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5.在传统网站上找到兼职意味着事件的结束,而新兴产品为用户提供了财富管理、就业培训等后续服务的可能,在盈利模式上更加丰富。   多数大学生兼职产品都是在最近一年内涌现而出,已经形成一股无法阻挡的潮流促使这个市场快速地改变。多家企业都在不同的城市起家,试图先占领一个小型市场,然后扩张。同时,各家企业都在单纯提供信息之外寻找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甚至于出现了先付工资这种类烧钱式行为,也出现了专注垂直领域如演艺圈(群演、观众等)兼职这种另辟蹊径的走法。当然,大家心里惦记的都不止兼职这一块,已经有多家公司表明要为学生提供简历对接校招、就业培训、职业规划等服务,利用各种活动将线上的流量引到线下,以图盈利。   回想团购、电商、打车、外卖等多次互联网商战,大部分玩家最终都不免沦为巨头崛起的牺牲品,但大学生兼职这场战争还刚刚开始,所有参与者必须要做的只有一件事——让产品服务真正解决这帮莘莘学子的痛。   最后,让我们根据兼职场景梳理出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招聘信息的把控,大家都在讲这一点,但仅靠营业执照审核是不够的。建立合理的考评规则、缴纳保证金等措施会更有力。 2. 如何让用户报名更加简单,比如减少烦人的面试环节,用完善的个人资料、简历、评级来让企业在线上选人。 3. 用工过程可视化,打卡计时、签到等工作节点让学生讨薪有据可循,双方评价体系让每个人都更注重“个人品牌”。 4. 结算速度和异常情况赔付。兼职本身就是短期行为,拖延结算工资的时间无疑是对学生的压榨,平台需要承担风险来保证大学生拿到钱。 5. 安全问题保险。大学生兼职过程中出现安全事故,企业往往因为没有法律约束推卸责任。法律我们定不了,但为学生上个保险还是可以做到的,企业与其烧钱推广,不如把钱用在这里,想必口碑传播会更好。   以上全部是大学生兼职实际场景中遇到的问题,创业公司在思考靠其他服务盈利之前,还是先把这些基本的需求彻底解决吧。   本文并未将所有校园O2O创业公司一一列举,欢迎补充。
    观点
    2015年05月04日
  • 资讯
    海魄科技完成1400万人民币A轮融资 上投摩根新三板企业首投 // // // 导语:4月28日消息,海魄科技宣布完成A轮融资,融资金额达到1400万元人民币,公司估值1亿人民币。据了解,本轮融资为上投摩根在国内新三板投资的第一家企业。   新三板,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诞生以来便受到了极大的期许。目前已然成为最火的资本力量,引得众多知名投资企业热切关注。海魄科技成为上投摩根极度看好并首次投资的新三板企业,市场潜力毋庸置疑。   据悉,“云门店”是海魄科技麾下的一款明星产品,作为业内首创免费移动进销存管理软件,是集采购、销售、库存、收支为一体的综合管理平台,帮助个体商户实现线上线下O2O运营,从APP面世到用户数稳步递增,云门店用了一年的时间——拥有60万用户,积累500万下载量,活跃用户达到8万以上,以服装纺织业、数码家电、食品饮料三大领军行业为首,共汇集了二十多个行业类目,用户月商品销售总额过亿,已迅速成为个体商户经营销售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移动进销存软件。同时,云门店在各个安卓市场的同类应用中排名前列,是集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金融、NFC、SAAS等众多高新技术为一体的零售门店管理系统。 海魄科技董事长刘陶表示,“云门店”是一款颠覆传统行业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帮助传统企业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运营管理软件。此轮融资,海魄科技将继续布局移动端产品,完善用户体验,逐步完成其独特的商业闭环。   2015年是移动互联网腾飞之年,“互联网+”行动计划正在展开,推动新兴产业成主导产业是必然趋势。借大好背景,海魄科技希望通过从颠覆传统经营模式,渗透到细分行业,专业应用、构建互联网生态圈,实现“互联网+商业+金融”的发展战略。   来源:经济观察报
    资讯
    2015年05月04日
  • 资讯
    智能招聘引擎Jobspotting获李嘉诚旗下维港种子投资 柏林公司 Jobspotting 从维港投资(Horizon Ventures)获得不公开的种子轮融资。Jobspotting 是一家做网站和 iOS 应用程序的公司,公司的主旨是根据第三方招聘网站和用户社会关系打造量身定做的搜索算法。   香港公司维港投资是由时常位列亚洲首富的李嘉诚先生创建的。一般情况下,维港的投资金额会更多,比如在 Slack 融资轮中投入 1.6 亿美元。Jobspotting 目前已获得来自柏林加速器 Axel Springer Plug And Play 和其他天使投资人的 50 万欧元投资。   Jobspotting 涵盖了超过 20 家招聘网站的工作职位,包括 Xing、Monster、StepStone、AngelList 和其他招聘网站。目前该公司涵盖的职位领域还只是局限于销售和计算机方面,但有计划扩大其职位涵盖领域。   Jobspotting 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上市公司 Indeed.com 和已经融资 280 万美元的英国公司Adzuna,以及在欧洲、美国和拉美国家运行的 Jobandtalent,Jobandtalent 已经获得 1870 万的融资。   随着彼得·蒂尔(Peter Thiel)投资柏林公司 Number26 和 EyeEm 的新闻传出,柏林这座城市似乎又恢复了当年的一丝风采。几年以前,所有的欧洲初创公司都密切注视着这座城市。   Berlin’s Jobspotting Gets Some Seed Love From Horizon Ventures Berlin-based Jobspotting, a site and iOS app which aims to put a tailored search interface algorithm over third-party recruitment sites and your social connections, has raised an undisclosed round of seed funding from Horizon Ventures.   The Hong-Kong-based VC was founded by Li Ka-shing who is often listed as Asia’s richest man. Normally Horizons does bigger rounds, such as the $160 million round in Slack. Jobspotting previously raised a €500,000 seed round from Axel Springer Plug And Play and angel investors.   Jobspotting pulls in jobs from over 20 job boards, including Xing, Monster, StepStone, AngelList and others. Currently it’s limited to marketing and IT jobs but plans to expand. Its main competitor is the publicly listed Indeed.com, Adzuna in the UK, which has had $2.8 million in funding, and Jobandtalent, which operates in Europe, the U.S. and Latin America, and has pulled in $18.7 million in funding.   Following the news of Peter Thiel’s investment in Number26 and EyeEm in Berlin, it would appear the city is regaining some of the mojo it had a couple of years ago when just about every startup in Europe was looking at it.   扫一扫,关注“HRTechChina",聆听人力资源科技的声音!
    资讯
    2015年05月04日